首頁 » 在台南孔子廟想問個問題,換來詳細的導覽服務1040315

在台南孔子廟想問個問題,換來詳細的導覽服務1040315

by 紫蝶
台南孔子廟門票&簡介
紀念章
「及第」懸掛處

台南慢活的最後一個景點行程,我們來到全台首學的台南孔子廟,因為我不是台南市市民,所以只有我要買票入場,不過這張門票還滿漂亮的,上面還寫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購票還有提供一份簡介,只是我忘記為何當時可以買半票(25元)?2024年全票為40元,優惠票30元(6歲以上學生、65歲以上長者、滿20人以上團體),免費的對象則包含未滿6歲兒童、臺南市民、滿70歲以上長者、身心障礙者+陪同者一名以及志工。剛走進付費區譽之後,

大成坊上有「全臺首學」篇額
滿文與漢文的「下馬碑」

從這個掛有「全臺首學」的大成坊進入,這也是台南孔廟在明信片上最常見的地標,若只是進入這裡還不用收費,但若要再進入裡面的大成殿就要收費了喔!台南孔廟創建於1665年,為鄭經採納參謀陳永華建議後所設置,因為是台灣歷史上的第一所官學(官府舉辦的學校),因而有「全臺首學」美譽。「大成坊」左壁間嵌有同時具備滿文與漢文的「下馬碑」為清康熙26年奉旨設立,材質為花崗岩,上面刻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

大成殿內的御匾
我個人覺得咸豐皇帝的「德齊幬載」最華麗;最喜歡道光皇帝的「聖協時中」
從大成殿內部往外拍攝
各個清朝皇帝的御匾

從清朝康熙皇帝閞始,歷代皇帝即位後都會進行「臨雍」,亦即親臨北京國子監辟雍講學,隨後就會再到孔廟大成殿懸匾,且同時會要求各地文廟效仿摹製。所以台南孔廟上可以看到各個清朝皇帝的御匾,但在其中並沒有看到末代皇帝宣統的匾額,是因為其進行即位時,臺灣已經割讓給日本,所以就沒有宣統皇帝御匾。這眾多的御匾之中,我個人覺得咸豐皇帝的「德齊幬載」最華麗,因為連背景都佈滿圖案。最喜歡道光皇帝的「聖協時中」,此句話出自於《中庸》的「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不論是東周時期、清代,甚至直到現代,孔子的思想與教育,均能順應時代潮流並合乎客觀實際,我覺得這真的是很厲害的。

大成殿外的奇特石雕,我和魚都覺得這個很特別,卻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附近剛好有穿紅背心的導覽解說員,所以我們就去問解說員(昨天整理照片的時候,還去翻閱了之前買的書,惡補一下相關知識,書後面有的台灣古蹟的一覽表,算一算還有好多地方都沒去過,找時間可要好好地去走走呀)!這本書中也有提及「大成」二字來自孔子「大成至聖先師」的諡號,因為孟子謂其為「集大成者」,而大成殿就是孔廟的正殿。

導覽員手上的龍生九子解說圖
龍頭魚身的「
吻」

導覽員很熱心的為我們解說,然後也跟著介紹著整個孔廟的文物與故事,其手上有著一本用於解說的資料夾,左上圖那頁是「龍生九子」,當時小女子的見識不多,所以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傳說龍生九個兒子,但版本也不盡相同,今天就以我聽到的這個版本來敘說。老大贔屓ㄅㄧˋ ㄒㄧˋ,好負重,狀似龜,常見於馱碑;老二
ㄔ ㄨㄣˇ,好吞,形似龍頭魚身,常見於建築屋頂兩端,依附在建築物上有防火辟邪的作用;老三蒲牢ㄆㄨˊ ㄌㄠˊ,好吼叫,狀似小龍,常見於鐘提梁的獸鈕;老四狴犴ㄅㄧˋ ㄢˋ,好訴訟,形似老虎,常見於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老五饕餮,好食且為雄猛野獸,常見於青銅器;老六𧈢𧏡ㄚ ㄒㄧㄚˋ,好水;老七睚眥ㄧㄚˊ ㄗˋ,好殺鬥,形似龍首豺身,常見於刀環或劍柄吞口;老八狻猊ㄙㄨㄢ ㄋㄧˊ,喜煙好坐狀似獅,常見於香爐底部、佛像法座、銅鏡或屋脊上;老九椒圖,性格好僻靜,不喜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形狀像螺蚌,常見於鋪首(鑲嵌在大門上作為門環的底座,也可能純裝飾無門環或者於青銅器與陶器等上安裝提手)。

大成殿屋脊上面有通天柱與鴟鴞
從另一個角度觀看大成殿
我就喜歡拍屋脊
鴟鴞

大成殿屋脊上面有通天柱、鴟鴞  ㄒㄧㄠ(貓頭鷹)、人像以及騶虞,「通天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朱熹修建孔廟時,為了表示對孔子道德的崇敬,用此表示只有孔子的思想才可以上通天意;另一種說法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讀書人用筒狀藏書塔保護經書。「鴟鴞」在大成殿的屋脊上排成一整排,鴟鴞在中國向來被認為是不孝與不祥的鳥類,所以這象徵著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飛過孔子講學之助的惡鳥也能被感化。「人像」有保護神的作用,「騶虞」又名騶吾或騶牙,大成門屋簷四隅虎軀獅首的獸物,其為一種義獸,不食生活著的動物,象徵「至信至德」。

散水螭首

那究竟我和魚想知道的石雕是什麼?它就是「散水螭首」(螭首散水),此為清代石刻,嵌於大成殿的臺基四角,做為露臺與迴廊的洩水流口,散水時的造型與姿態非常美,螭首形似龍頭,又稱「鰲首」,故象徵「獨佔鰲頭」以及「澤被四方」。這又要說到剛剛談到的龍生九子,在清朝末期,「蚩吻」的寫法逐漸變為「螭吻」,和另一個象徵建築物排水口的神獸「螭首」合併。

編鐘以及編磬

然後瑩瑩到處找不到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在這兒,在解說的過程之中,其他遊客也會一同參與聆聽,看來大家的求知慾都很高啊!這裡展示了祭孔典禮的禮器與樂器,祭孔典禮的正式名稱為「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禮器與樂器太多了,簡單放幾個我比較知道或比要有印象的樂器,「壎」ㄒㄩㄣ-又稱為「塤」ㄒㄩㄣ,古代的吹奏樂器,我覺得它長得很像陶笛,但它沒有陶笛的哨口,《史記》稱塤樂為「德者之音」。而《詩經》則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意寓兄弟和睦。「編鐘」以及「編磬」,我記得這個以前在課本上看過,古代的打擊樂器,編鐘由青銅鑄成,編磬由由石或玉做成,台南孔廟展示的為壁石製成,共十六枚,每音結束敲一次。故有「樂始於鐘,止於磬。」的說法。最後來說說這個外型像老虎的「敔」,以木雕製,《尚書·益稷》提及「合止柷敔」,柷示意音樂的開始,敔則示意停止,所以在在祭孔樂章結束時,以竹製的籈先敲擊敔首三下,再刷敔背三次。背上有齟齬二十七個,有關籈的形制不太相同,其中台南孔廟為將竹筒的末端破成竹篾。

陳永華像

接著導覽員還帶著我們到後面的「以成書院」,另外還有「崇聖祠」,說完有趣的故事後,就讓我們自己走走看看。台南孔廟的格局是「左學右廟」,所以包含右方的孔廟之外,還有左方的書院。「以成書院」的全名為「臺南市文廟樂局以成書院」,命名是取自於《論語‧八佾》 的「始作翕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現在為負責釋奠禮的所有事宜。既然台南孔廟是陳永華創建的,所以在這裡也看到了陳永華像,陳永華有「鄭氏諸葛」或「東寧臥龍」之稱。

禮門
另一個面向的禮門

禮門義路出自於《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亦謂君子藉由義實踐禮。這是個收穫滿滿的行程,逛完孔廟,我們要來去吃黑輪,然後就結束了這兩天一夜的台南慢活行啦!同場加映其他已經寫完的孔廟、崇聖祠遊記(但其實台南孔廟是比較早去的啊)!不過現在因為需要重新整理文章,所以等文章重新上傳後再補上連結。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