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把這本書看完了一本薄薄的書卻有深深的涵義一本白色的封面卻有彩色的內文 這是無意間發現的書然後就下手買了因為我對這類的書還真的是一點也沒有抵抗力封面很有設計感內容也總是可以觸動我的心 20篇小故事可以看見的卻不只20個議題現在的醫生和以前傳統的醫生不一樣以前大家都尊重醫生的專業現在則處處可見醫療糾紛當然換個角度想也可能是台灣早期的人們還不懂得「質疑」醫生即使醫療失誤也渾然不知或不敢吭聲但反觀現在是否也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所以大家變得「自私」(只顧個人利益或逃避責任等)然後這些醫療糾紛才會層出不窮 最早接觸醫院的人性是因為侯文詠的《大醫院小醫師》那時在公視播出後來我還特地到學校圖書館借了整套影片重溫舊夢甚至還考慮過用這樣的議題寫哲學還是社會學報告不過後來並沒有下筆因為這樣議題即使感觸良多也還是無法完全訴諸於文字畢竟再多的學術專業都無法解釋複雜多變的人性那倒不如用心體會就好 談談幾個我印象深刻的故事〈誰來買單?〉如同作者在最後所述的那段話:「原本單純的問題,因為人性的自私而變得複雜;同樣地,難解的問題也必須利用人性的矛盾才解得開。」家屬、肇事者與看護者三人的自私導致醫療資源被濫用家屬與肇事者的心態很容易理解而看護者的兩面做法是我覺得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因為她的「轉念」所以才終於結束這個「單純的問題」儘管這個「轉念」依舊是建立在「自私」之上完全符合「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只是如果在看到自己的時候也看看別人不是更好嗎? 〈轉回原點〉如同作者在最後所述的那段話:「凡事多打聽、多比較,或許沒錯,但在醫療上,貨比三家真的不吃虧嗎?」治療是講求黃金時間的可是當病患(家屬)不相信醫生(院)的時候轉診、重新安排檢查等方式或許是讓病患確定是否診斷正確的方法當然我非常同意當有疑慮時的確是再多做次檢查或換個醫生有時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因為我永遠記得已經離開人世的同學在我們相聚時所說過的話當初要不是換醫院否則發現罹癌的時間就會更晚了…… 可是建立醫病關係也是很重要的當「不信任」出現或者只是「無法接受」檢查(治療)結果就以「轉診」方式處理並非一定恰當更換主治醫生就必須重新建立醫病關係醫生必須重頭瞭解病患的情況如果是急症哪有那麼多的時間重頭來過?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想要聽到自己想要聽到的回覆或者想要看到我們想要看到的檢查(治療、手術)結果所以凡事和心中所想不同時就選擇逃避或質疑事實是錯誤的要不然就是選擇自己喜歡聽的部分就像〈選擇性聽覺〉中所述的故事 作者一開始就明言:「人總是喜歡撿好聽的話來聽,或者撿自己喜歡的話聽。選擇性的接受訊息,這是人性的通病與弱點。」「可是家屬卻經常陷入,『醫師醫術好,病人就會好;病人不會好,就是醫師醫術不好』的迷思中,卻忽略了疾病與病患本身體質帶來的風險。」也難怪最後作者下了這樣的結論:「在現今醫病之間缺乏互信的境中,不僅要讓家屬『聽懂』 自己的意思;自己也要『聽懂』對方話中有話的弦外之音。」 醫生是個很辛苦的職業他們不是神他們也是人雖然大家表面上會認為他們的薪水不少但事實上他們付出的時間、精神與體力絕對和薪水是不成正比的規律的上下班、用餐與睡覺對他們而言都很難很難還要小心翼翼面對因為「不信任」而產生的醫療糾紛 現在可是處於「四大皆空」的情況如果可以給這些身處夾縫中的醫師多一點點的信任多一些些的支持多一絲絲的感激他們才可以全心全力的治療病患而不需要「分心」去「擔心」「操心」「煩心」那些醫療背後所帶來的人性問題 寫於2013年7月20日 急診醫生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紫蝶 previous post 無常滿月 next post 【台北旅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尋寶與放空的好地方1011103 You may also like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2024 年 11 月 29 日 《幸福專賣店》讀... 2024 年 8 月 4 日 我們叫它粉靈豆 2024 年 7 月 1 日 Leave a Comment Cancel Reply Save my name, email, and website in this browser for the next time I comment.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