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全臺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台東卑南遺址公園

全臺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台東卑南遺址公園

by 紫蝶
參觀前先拍位置圖
卑南遺址公園
展示廳中的紀念章

原名為卑南文化公園,2018年更名為卑南遺址公園。全臺灣的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也是規模最大,具備最完整史前聚落型態與資料的遺址。此外,當時也發現了許多石板棺以及精美的陪葬品,所以也是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1980年7月因為進行臺東火車站新建工程,因此發現了這些古物,現在已列入為國家一級古蹟。這裡也有許多紀念章可以蒐集,放置地點在展示廳之中。

卑南文化是台灣東部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的史前文化,主要分佈於海岸山脈和花東縱谷南段的河階、海階或山區的緩坡地,生業型態以農業為主。雖然稱之為「卑南」文化,但並不代表其就是原住民卑南族的祖先。在展示館中有一個牆面,就是針對這個大家很容易混淆的部分進行說明。展示牆是這樣寫的:「雖然卑南族的南王部落就在卑南遺址的附近,但不論從考古上、文獻上還是神話傳說上都找不到史前『卑南文化』與原住民『卑南族文化』兩者有直接傳承關係的證據」。

有關卑南遺址,您應該知道的12件事
卑南考古的1980年代
單體葬的石板棺

入場後可以看到「有關卑南遺址,您應該知道的12件事」,此區採用反轉牌的設計,可以看看這12件事情是什麼。撥放著「卑南考古的1980年代」影片,從考古的搶救故事開始,帶大家走入卑南遺址。其中提到石板棺都朝同一個方向排列,卑南文化人對埋葬方向有一定的堅持,也有介紹單體葬與複體葬的石板棺,複體葬中的死者是先後不同時間入葬的,重複使用,有環保概念。影片是這麼解說的,但我自己是想說,會不會兩人有什麼關係,所以才會重複使用同一個石板棺,不一定是因為環保呢?

展示廳中模擬的考古現場
卑南文化玉耳墜
3D藝術作品

展示廳中模擬了一個考古現場,所以在這裡拍了許多照片。拔牙是卑南文化中,青年期會拔上顎左右的側門齒與犬齒,作為一個成年人的標誌。展示櫃中也有各式的陪葬品,其中有許多的玉製或陶製的飾品,包括玉耳飾、玉耳墜、玉棒項飾、方形玉棒項飾、圓形玉棒項飾、玉管項飾、珠管項飾、玉墜飾等。現場還有多幅3D藝術作品,旁邊都有標註如何拍攝以及拍攝點,讓觀展的人們也可以留下生動有趣的照片。

2017東台灣母語成果展─飲水思原
「頭目Muakaikai的故事」繪本
各式明信片
我用手寫的溫度,烘焙對你的思念

當時展示廳內還有設置2017東台灣母語成果展─飲水思原,而最吸引我的目光的是中間那一本「頭目Muakaikai的故事」繪本,由臺東縣賓茂國民中學師生共同採集與創作而成,故事內容是:「一個父母雙亡的部落女頭目,因為阿姨對頭目身分的覬覦,而開始運用不同技巧及事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女孩又如何喪失自己頭目外在條件,祖靈又如何藉由各,試探來協助,重新讓他找回頭目的身份、地位。此為賓茂部落耆老口述的神話傳說,由臺東縣賓茂國民中學師生共同採集與創作而成」。這裡也有販售各式明信片,每張40元,很喜歡上面的那句話「我用手寫的溫度,烘焙對你的思念」以及彩繪的風景明信片。

卑南遺址公園戶外風景
原住民建築
史前家屋
真實的考古現場

園區內有卑南遺址史前文化的展示廳,戶外則有傳統的史前家屋與原住民建築,以及考古現場與瞭望台。根據史前家屋的說明立牌,可得知:「史前卑南文化人留下排列整齊的住屋遺跡,除了有住屋,推測還有前庭、步道、駁坎、儲物用的砌石圈」此外,「史前住屋應為兩坡對稱屋頂,各住屋坐西朝東,並為了合力抵抗颱風而南北相臨,格狀的住屋山牆也增加了防颱穩定性」。

寶可夢GO中的月形石柱

至於,月形石柱位於臺東火車站與卑南文化公園之間,因狀似弦月而稱之為月形石柱,材質為板岩,普遍認為是房屋結構的一部分,用來支撐梁柱,但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其應該為天文觀測工具。當時我沒有在特地步行至月形石柱,所以就從寶可夢GO的補給站的照片,來看一看這個卑南遺址中地表上僅存之史前石柱吧!

延伸閱讀
台東史前博物館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